宣紙印刷

宣紙印刷

宣紙印刷術的歷史起源:印刷術起源于中國,發源于中國人獨有的印章文化,它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,是經過很長時間,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,是人類智慧的結晶.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,即唐朝初期.西元7世紀,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.宋仁宗慶歷年間(1041-1049),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.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《小學》、《近思錄》和呂祖謙的《經史論集》等書散布四方.元代科學家王禎(1260-1330)發明木活字版(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,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.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《毛詩》。由于該書的《唐風·山有樞》篇內的一版中“自”字橫排著,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.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,于元代科學家王禎(1260-1330)在《造活字印書法》(1298)中談到:“近世又鑄錫作字,以鐵條貫之,作行,嵌于盔內,界行印書,但上項字樣,難以使墨,率多印壞,所以不能久行.”元朝已有雙色紅、黑套印之書籍.明朝時期,出現了雙色、四色套印的印刷品,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.
長期印刷對印刷知識掌握的很熟練.常年進行古籍印刷,宣紙印刷,家譜印刷,精裝書,線裝書印刷等各種印刷.宣紙又分為生宣、熟宣和半生熟宣。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,水墨不易滲透,遇水不化開,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;可作整細致的描繪,可反復渲染上色,適于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。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,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,遇水即化開,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,能收到水暈墨章、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,多用于寫意山水畫。熟宣用畫容易掌握,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??;生宣作畫雖多墨趣,但滲透迅速,不易掌握。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。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,既有墨韻變化,又不過分滲透,皴、擦、點、染都易掌握,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。登陸:http://www.laceainarie.com/了解更多信息
相關項目: